永远的丰碑——黑龙江英烈事迹展

发布者:现代服务系发布时间:2022-04-05浏览次数:1230

    习总书记说:“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关爱英雄”。

杨靖宇——铁血将军 民族脊梁

    原名马尚德,字骥生。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将领。1905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7月,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等职。他率部长期转战于长白山麓、松花江、鸭绿江畔,活动足迹遍及30个县。

    杨靖宇在哈尔滨做地下工作时穿的大衫和用过的褥子,1996年该文物被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确认为一级文物。

李兆麟——忠贞报国 英勇无畏

    李兆麟是中共北满主要负责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之一,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模范英雄人物之一,曾任中共北满军委负责人,珠河反日游击队副队长,哈东支队政委。

    1930年底,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在党的领导下,他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1933年8月,被调往中共满洲省委军委工作,先后赴海伦、珠河等地参与创建抗日武装。1939年5月,李兆麟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总指挥,率部开展松嫩平原游击战,攻克讷河、克山、肇源等县城。

    1945年抗战胜利后,李兆麟任滨江省副省长、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积极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阴谋。面对复杂险恶的形势,李兆麟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义正词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他坚定地说:“如果我的血能擦亮人民的眼睛,唤起人民的觉悟,我的死也是值得的。”

    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在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36岁。

    李兆麟曾在抗战岁月中写下《露营之歌》。在那个年代,这支歌成了鼓舞东北抗联将士浴血奋战、打击日寇的有力武器。

赵尚志——“北国雄狮” 铁骨忠魂

    赵尚志(1908年-1942年2月12日),汉族,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之后,赵尚志领导创建中共巴彦抗日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36军独立师)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后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

    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后牺牲。

    1942年,年仅34岁的东北抗日名将赵尚志被日军杀害,随后日军将其尸体分成两部分,尸身沉入松花江的冰窟窿里,头颅送新京(今长春)请功,而后下落不明。中日双方一直在苦苦找寻其头骨下落。在文献档案中,人们惟一能够了解到的,就是因为枪伤,他的左眼下方有三个月牙形的伤疤……

    2004年6月,有关学者在长春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有着同样伤痕的头骨,不久惟一存世的将军生前照片也在内蒙古找到……

    “这就是赵尚志将军的头骨”,2004年12月17日公安部第二研究所的专家经过鉴定得出论证。至此,持续了63年的赵尚志烈士头骨追寻事件得以画上圆满句号。

冷云——八女英灵 永垂不朽

    冷云,原名郑香芝,是东北抗联的“八女投江”的带头人。

    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

    1935年在桦川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冷云参加东北抗联第5军。

    1938年10月,为国捐躯。

    1938年7月,冷云随部队西征,任指导员。8月,五军西征部队到达五常县境内,暴露了目标,决定返回牡丹江沿岸。妇女团的同志伤亡很大,部队来到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岸时,全团只剩下冷云为首的八名同志了。第二天拂晓,队伍整装待发准备渡河。突然,队伍的周围枪声大作。原来,大家点起的篝火暴露了目标,引来了敌人。冷云指挥7名女同志,打退了敌人数次进攻。她们抛出最后三颗手榴弹后,就手挽着手,向乌斯浑河深处走去。在敌人的重炮轰击下,8名女英雄淹没在波浪里。当时,冷云年仅23岁。

赵一曼——不负巾帼志 热血沃中华

    赵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女,汉族,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今四川省翠屏区白花镇)。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6年8月被捕就义。

    赵一曼是位英雄,也是位母亲! 1936年8月2日清晨,在一列从黑龙江哈尔滨开往珠河的火车上,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赵一曼向看守她的日本宪兵要来纸笔,写下了给儿子陈掖贤的最后遗言。遗书中写道:我的宁儿,妈妈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你可以自豪地告诉所有人,你的母亲叫赵一曼。

马占山——一生为国 永垂不朽

    马占山,1885年生于吉林怀德。

    1907年,入奉军第六骑兵旅,因作战勇敢,于1929年被张学良任命为黑龙江省骑兵总指挥。

    1930年任黑河警备司令。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临危受命任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

    抗战爆发后,任东北挺进军总司令。1950年11月29日,病逝于北京。

(东北抗战第一枪:江桥战役)

    江桥战役中,中国军队在嫩江大桥及其附近与日军展开殊死拼杀。马占山调兵遣将,亲临前线指挥,击退敌人的一次次进攻。这次战斗,日军共损失兵力1000余人,是九一八事变以来受到的首次重挫。

    江桥抗战打响了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马占山将军“为国家争国格,为民族争人格”的精神,奋起抵抗并重创入侵之敌的壮举,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抗日运动的高涨。

马俊——丹心碧血 青史扬辉

    马骏(1895-1928),又名天安,字遹泉,号淮台。回族。吉林省宁安县(今属黑龙江省)人。党的早期活动家和领导者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人物,第一批入党的回族党员。1927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马骏被捕,在狱中受尽法西斯折磨。敌人许以高官厚禄,他说:"叫我不宣传马列主义,不搞革命,这比太阳从西边出来还难!”

    1928年2月15日英勇就义,年仅33岁。

赵敬夫——热血青春 英勇无畏

    赵敬夫,原名叫白长岭,1916年出生,黑龙江桦川县悦来镇。1930年,他考入桦川中学,校址佳木斯。在学校,他结识了地下党员唐瑶圊和进步教师张耕野。1935年,在党组织的培养下,经张耕野介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赵敬夫被任命为三支队政治委员。东北抗日斗争进入了极其艰苦阶段。赵敬夫于1940年7月26日,掩护抗联总指挥部突围时中弹牺牲,时年24岁。

    有一种精神让我们崇尚;有一种品德让我景仰。

    “知耻而后勇。”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化耻辱为悲愤,化悲愤为自尊、自信、自理、自立、自强、自励,为祖国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



图文:安梦迪

编辑:赵   琳

审核;钟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