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加快提升党员干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仲玮教授从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如何与AI有效沟通、AI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及AI使用的禁忌等方面结合实际案列进行了深入的讲解。讲座深入浅出,内容丰富,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对学校数字化建设和人工智能推广应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会议强调,要强化战略认知,善用人工智能,构建人机协同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学校全体党员干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将人工智能理论学习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带头主动钻研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原理、前沿发展趋势及教育应用场景,系统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规律与实践要求。要始终坚持“由人主导、技术赋能”的基本原则,牢固树立人机协同发展理念,将人工智能作为辅助决策、提升效能的“智能外脑”,积极推动形成“人脑主导、智能辅助”的协同工作新格局。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信息分析、逻辑推理、数据处理、文字生成等方面的技术优势,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要加快构建人机协同育人体系,精准分析师生需求,有效化解教育资源供需矛盾;要创新教学模式与学习场景,拓展育人空间;要优化管理服务流程,提升校园治理科学化水平;要强化数据驱动决策,为学校战略规划与发展提供有力数据支撑。要以技术之长补人力之短,实现人机功能优势互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质效。要深刻认识到“技术赋能”不是“技术万能”,警惕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导致的“认知失能”,要持续加强业务领域专业素养,提升数据辨别与分析能力,从而在海量信息中能够精准筛选科学有效信息,真正使人工智能成为我们手中可操可控、好用管用的创新变革利器。要严格遵循教育规律与伦理规范,既要善用人工智能强大功能,从重复性、机械性工作任务中解脱出来,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更难啃的“骨头”、更关键的“艮节”上,提高工作质效,拓展认知边界,激发创新思维;也要树立理性的“AI观”,秉持不盲从、不轻视、不依赖的科学态度,立足学校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加力推进数据循证与工作经验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实践智慧有机衔接,切实将人工智能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能,实现人机协同共进。
会议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巧用人工智能,聚焦关键领域攻坚,以智破难。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双高”建设核心任务,将人工智能应用试点优先布局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服务这四大重点领域上。要杜绝“为应用而应用”的形式主义,始终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为标尺,时刻校准“为什么用、怎么用、为谁用”的实践路径,确保每一项智能化举措都精准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双高”建设战略方向。要在以智促教上下功夫。聚焦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资源同质化、课堂互动僵化、教学效果评价滞后等问题,充分运用虚拟仿真、智能交互等技术构建沉浸式智慧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优化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实现精准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要在以智促学上下功夫。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自主学习动力不足等痛点,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分析学生学习行为与需求,提供智能化学业指导与生涯规划,激发学习兴趣与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在以智促研上下功夫。要针对科研过程中数据处理效率低、跨专业协同困难等问题,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海量科研数据的快速筛选、分析与挖掘,突破技术瓶颈,缩短科研周期,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加快产出更多高水平标志性成果。要在以智促治上下功夫。要充分整合校园各业务系统数据,构建智能管理中枢,通过对多源数据的综合分析,为学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等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进一步完善智能服务平台,实现校园服务的“一网通办”,提升师生办事便捷度与满意度,推动学校管理服务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全面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会议强调,要树牢底线意识,慎用人工智能,加强监督与指导,防范数据泄露与滥用。要坚持底线思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教育伦理规范为指引,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专题调研,科学界定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明确适用场景和应用限度。要建立健全学校层级的人工智能使用管理规范,构建全流程监督指导机制,确保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学校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大局。针对人工智能运行所需的海量数据,要严格落实数据安全管理责任,规范数据全周期管理,在采集环节要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对涉及师生个人信息、学校内部的敏感数据,要实施严格加密处理和流向监控;对党政文件等涉密资料,严禁通过 AI 软件上传、处理,对违规操作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追责,切实筑牢数据安全防线。同时,针对人工智能信息传播呈现的跨境、跨界、虚实交织等特点,要完善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机制,将人工智能纳入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研判、预警、处置全链条管理,强化网络安全教育,进一步提升师生网络安全意识和信息甄别能力。要引导师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渗透,切实维护校园意识形态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校行稳致远,持续赋能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